压力棒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压力棒是主要的牵伸部件之一,分为前区压力棒和后区压力棒。前区压力棒的作用是在上下胶圈钳口和前罗拉钳口附加一个摩擦力,有效控制纤维运动,使其在运动过程中的变速点趋于稳定并前移。后区压力棒作为前区牵伸部分与后区牵伸部分的桥梁,使喂入前区牵伸的纱条具有均匀的结构和必要的紧密度。压力棒在整个细纱牵伸中起重要的辅助作用,与胶辊胶圈、罗拉、上下销配合,提高成纱质量。后区压力棒牵伸目前主要有双压力棒平面牵伸和单压力棒V型牵伸2种型式。在双压力棒牵伸中,形成上托式和下压式2种牵伸。压力棒直径大小对须条在其部件上形成的包围弧长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直径过大使须条在压力棒牵伸中产生的摩擦力增加,从而影响主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直径过小对须条的牵伸不起作用,影响后续进程。一般而言,压力棒位置越靠近中钳口越有利于纤维变速点集中,对牵伸有利。在单压力棒牵伸中,中上罗拉表面会形成反包围弧,而下压单压力棒会使反包围弧消失,这是因为下压的单压力棒与须条接触形成新的包围弧,与后罗拉形成的反包围弧相抵消,从而有效控制纤维集中稳定变速。前区压力棒一般包括隔距块压力棒、上销压力棒和单独的前区压力棒3种,作用基本相同,但隔距块压力棒更方便、实用。单独的前区压力棒与加长上销压力棒的试验数据表明,前者改善纱线条干均匀度等性能更突出。隔距块压力棒在胶圈钳口至前罗拉钳口间的浮游区增加压力棒,压力棒的弧形边缘与被牵伸须条接触,迫使纤维束通道成为曲线,可使纤维的变速点稳定并向前罗拉移动,有利于改善须条条干水平,提高成纱质量。压力棒的截面形状有圆形、水滴形和异形等。异形压力棒隔距块与须条为渐进式接触,且接触面逐渐加大使其受力更稳定,改变了其与须条的接触面积和在压力棒上形成的包围角,可消除须条上翻问题、增加须条摩擦力,有利于提高成纱质量。
胶辊胶圈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胶辊、胶圈是重要的牵伸器材,在纺纱中与罗拉配合握持须条,加大纤维间、须条与器材专件间的摩擦力。胶辊、胶圈的质量、形状对须条的牵伸、条干均匀度和断头有很大的影响,通常根据纺纱品种、纤维性能和纺纱质量要求,选用合适硬度、弹性的胶辊、胶圈。新型纤维与新型纺纱技术的应用,对胶辊、胶圈的应用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胶辊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胶辊在纺纱过程中易出现静电吸附、缠绕、磨损、腐蚀等问题,严重影响成纱质量;现代纺纱原料的多样性和各种新型纺纱技术,也对胶辊的应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如:再生纤维素纤维、合成纤维在牵伸过程中易缠绕胶辊、产生静电;高强力、高模量的新型功能性纤维在纯纺或混纺时,易使胶辊的耐磨性降低;吸湿性差的纤维与胶辊间的摩擦会产生静电、引起飞花缠绕胶辊,静电严重时会发生火灾,对操作工人以及机械产生不可逆的严重影响。此外,纤维的功能助剂也会导致胶辊表面腐蚀溶胀、硬度下降、起泡掉皮和易粘附缠绕等。因此,针对不同的纺纱原料须选择合适的胶辊,必要时对胶辊表面进行紫外光照处理或涂料微处理。丁腈橡胶胶辊和聚氨酯胶辊在通过物理、化学改性(紫外线照射、涂层等)处理后,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耐油性,抗静电效果好且使用周期较长。丁腈橡胶具有半导体性能,是目前橡胶中唯一的半导体材料,抗老化和耐热性较好。聚氨酯胶辊具有良好弹性,使用寿命较长,同等工艺条件下使用硬度低于丁腈橡胶胶辊,但吸湿、放湿和滑爽性能不及丁腈橡胶胶辊,适合集聚纺、大牵伸工艺。 胶圈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胶圈分为平面胶圈和内花纹胶圈。内花纹胶圈的内表面为花纹形状,与上下罗拉沟槽相接触时利于提高其与罗拉转速的同步性。一般选择丁腈胶圈,内层的硬度高于外层的硬度,这是因为其内层和罗拉同步运行,外层握持纤维进行牵伸。在主牵伸区中通过机械加压,可加大胶圈对纤维的握持力,使弹性钳口中浮游区纤维的速度更稳定。由此可见,胶圈在须条牵伸中有重要作用。上下胶圈的搭配,一般按照“上圈软下圈硬,上圈薄下圈厚,上圈松下圈紧”原则进行。
钢领钢丝圈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钢领、钢丝圈是细纱工序非常重要的加捻卷绕器材专件,钢领是钢丝圈的运动轨道,二者的配合至关重要。两者的型号和制造精度都直接影响纱线的卷绕加捻,以及纺纱的速度和质量,故而提高它们的精度一直是纺织器材制造企业努力的目标。钢丝圈是加捻卷绕工序中体积最小的器材,使用周期较短,一般为5 d~20 d,而优质的钢领的使用周期则长达几年。 钢领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钢领一般包括平面钢领和锥面钢领,棉纺企业主要使用的是平面钢领,它分为PG1/2(边宽为2.6 mm)型、PG1(边宽为3.2 mm)型、PG2(边宽为4.0 mm)型等。纺特细号纱一般选用PG1/2型钢领,纺细号纱或中号纱选用PG1型钢领,纺粗号纱选用PG2型钢领。轴承钢钢领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和耐疲劳性,目前应用较多,其平行度、圆度优于平面钢领。钢领的内跑道由很多圆弧组成,加工精度要高,以保证跑道与钢丝圈接触时平整光滑。必要时,允许有适当的倾斜角度,有利于钢丝圈散热,延长使用寿命,且有利于降低张力波动、减少断头。选定钢领之后,应根据细纱工艺参数和纱线原料选配合适的钢丝圈,使其截面几何形状与钢领跑道相匹配。 钢丝圈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钢丝圈按圈形可以分为O系列、G系列、GS系列。PG1/2型钢领使用O系列钢丝圈,PG1型钢领使用GS系列钢丝圈,PG2型钢领使用G系列钢丝圈。通常,根据所纺纱线的品种和性能匹配合适的钢丝圈。细号棉纱应保持张力小且稳定,钢丝圈应为小圈形低质心,选用弓背形、瓦楞形截面较好;中粗号纱,选用矩形截面钢丝圈;化学纤维混纺纱,钢丝圈通道应光滑、发热量少且散热性能好,一般以圆弧形截面为宜。 目前,常用的新型钢丝圈有RFc(黑金)高速耐磨钢丝圈、TPc(黄晶)钢丝圈、BSc(蓝宝石)钢丝圈,均采用进口材料,经高精密设备加工而成,耐磨性和圆度明显改善,可减少加捻过程中的断头、飞花和磨损严重等问题。钢丝圈高速运转产生离心力,其内脚应紧贴钢领内壁,防止速度过大引起纱线的断头、飞花。钢丝圈与纱线直接接触,要注意二者的摩擦力、保持纱线张力波动稳定,出纱时气圈大小合适。当钢丝圈质心位置高时,与钢领接触点位置低,会出现“飞圈”,主要适合纺粗号纱;当钢丝圈质心低时,气圈张力波动小,主要适合纺细号纱。在纺纱过程中选择号数较大的钢丝圈,能有效提高纱线质量。
|
|